领略壮美河山,抒发爱国情怀。传承优秀文化,汲取精神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表现出的韧性、耐心、定力,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因素。放眼神州,文化事业生机盎然,全民族文化活力竞相迸发。亿万中华儿女汲取悠悠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滋养,激扬蓬勃力量,盛世芳华,以无比坚定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大征程上昂首阔步!
人间佛教道场特色初探
(文/释智渡)
“人间佛教”道场,以人间佛教的理念,即其教理教义为根本而建立的道场。那么,这样的道场应该是怎样的呢?本书旨在将有关“人间佛教”的主要学说、探索加以汇总,希望摸索出一点头绪,供有志于此者参考。
自从佛教传入中国、乃至上世纪“人间佛教”之提出至今,尚无富有特色之“人间佛教”道场的寺院格式。能否出现具有特色的道场模式?这是需要研究或探讨的。
我们不妨从“人间佛教”的概念、核心思想,“人间佛教”的发展过程、“人间佛教”的时代价值,“人间佛教”的依据经典、以及道场应有之模式等方面加以探讨。
主题词:人间佛教,普世伦理,依据经典,道场模式,
导 言
“人间佛教”道场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首先应该了解“人间佛教”的概念及其来历和有关内容。
大家知道,人间佛教是一种强调佛教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的佛教理念,旨在通过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方法来改善和提升个人生活及人类社会,所谓“人成则佛成是也”。
这种理念旨在应对当时社会和佛教自身所面临的挑战,强调佛教应适应现代社会,服务现实人类,改善社会人生,实现社会进步。人间佛教不仅是对传统佛教的继承,更是其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改革和超越,成为佛教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们不妨先来了解一下“人间佛教”的有关内容:
一、人间佛教的核心思想
1、人间佛教的定义与背景:人间佛教是20世纪初,太虚大师倡导的佛教改革运动的一部分,旨在使佛教适应现代社会,服务现实人类,改善社会人生,实现社会进步。
其背景是民国时期的社会动荡和佛教自身的危机,太虚大师提出“人间佛教”以应对这些挑战,这也正好符合社会主义社会深化“宗教中国化”的改革方向。
2、人间佛教的基本原则:“人间佛教”强调佛教应立足于现实的人和人类社会,以人类生活的改善和进步为目标。它主张通过佛教的道理来改良社会,提升现代社会佛教信众的人生理念,服务现实人类,改善社会人生。
3、人间佛教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人本性、理性精神、时代特征、包容精神、现代化管理、生活化与伦理化。
二、人间佛教的时代价值
人间佛教被认为是佛教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既继承了传统佛教的精髓,又适应了现代社会的需求。它强调通过五戒、十善、四摄、六度等自利利他的广大行愿,来实现人间净土的理想。
1、与时俱进的时代观念:人间佛教提出了与时俱进的时代观念,认为佛教必须适应现代社会,服务现实人类,以实现社会的进步。在经济社会、冷战时代,我们应该在这一观念指引下,在经典中找出适应时代发展的内容,比如八方财富的内容、七圣财内容、八大特性的内容,人生四大要素与财富有关的内容;这是全世界人民的时代向往,以此引领方能“适应现代社会,服务现实人类,以实现社会的进步。”
2、对个人和社会的积极影响:通过修行和实践人间佛教的理念,个人可以提升自我和他人,实现人格的完善和社会进步。要“提升自我和他人,实现人格的完善。”这得在“人间佛教”理念的指引下,开发智慧、提升品德。这有两个方面,一是品德、人格的完美状态,二是开发智慧的途径。
3、佛教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人间佛教不仅是佛教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为佛教在现当代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考线路。
综上所述,人间佛教是一种强调佛教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的佛教理念,旨在通过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方法改善和提升人类社会及个人生活。这种理念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对现代社会和个人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影响。
三、人间佛教的依据经典
中国佛教各宗都有其依据经典,作为宗门深入修行的依据。若无依据经典,“人间佛教”易于流向“世俗化”、“通俗化”。据以上“人间佛教”理念,针对其修行要求和特色,其依据经典应该分为两大类:一是基本经典(即人成),二是成就佛果的经典(即佛成)。如此,即可让人们从浩繁的《汉文大藏经》中的解脱出来,何况几乎《汉文大藏经》都是以千字文排序的而不是以修行次第编目。
(一) 基本经典
在《汉文大藏经》中为人必读的经典有170多部,学人在阅藏过程中,发现有以下五部可作为人间佛教的基本经典,并于2011年星云大师到江西朝礼祖庭时,学人智渡向老人家作了推荐:1、《父母恩重难报经》,这是属于孝道方面的基本经典,在大藏经中曾被列为“伪疑经典”对它的真伪曾出现过严重的质疑。为求证其真伪,学人曾远扑缅甸,看看在巴利文中有没有?当得知巴利文中既有《父母恩难报经》,又也有《父母恩重难报经》,并得知佛陀讲这两部经的不同对象、不同缘起时,欲到街上复印,曼德勒郊区被誉为当代阿罗汉的大德赠送了整套的巴利文《大藏经》。学人在出版《幸福大道》时,曾给国家宗教文化出版社写过一篇题为《论“父母恩重难报经”》的文章,因此《父母恩重难报经》得以全文附录于《幸福大道》之中。2、《业报差别经》,是展示因果报应的经典,善恶各有果报,讲了二十七个方面、轻重不同对应恰如其分的报应。能让人们了解做了什么事、会有什么果报,将会怎样;或者现在受什么样的果,去反推过去种了什么因,是过去做过哪些方面的事造成的,从而该忏悔的忏悔,来消除过去的罪业。
果报方面的尚可参照《出家缘经》、《过去现在因果经》等。3、《吉祥经》,是人间和天神们幸福感的源泉,共到三十八个方面,是人们行为、语言、意识和生存环境上幸福与否的写照。核心部分只有11个偈语,220字,是书法家们表现书法作品,赠予他人展现于家中的好题材。既能增加家中文化气息,又能促进家庭和睦,营造家风。4、《善生经》,此经尚有二种翻译版本:《善生子经》和《六方礼经》。是讲如何处理好六大基本的人际关系的,包括夫妇关系、父子关系、师徒关系、亲眷(亲族、亲朋)关系、主仆(上下级)关系,以及与诸品格高行者如何相处等六大方面,经中还重点谈了人际之间最让人难以分辨的八种人:“四亲如怨”和“四怨如亲”。5、《玉耶女经》,这是讲妇道的经典,分别了妇人的不同类型,共分七类;有二者是不可取的,有五者是可取的。只是随着生存条件和生存环境的变化,人也会随之变化,没个定数。关键的关键,是人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三观,要有基本的道德底线,从孩媞时期就应该培养其“羞耻心”,这是道德底线的防护体;一旦伤失了羞耻心,道德底线将会突破无存。
这也是现在学校不重视德育,致使“女汉子”越来越多的原因。中华文明能延续至今,“中华女德”功不可没!可以这么认为:“妇道,是中华民族能否延续的前提,决定着中华民族的未来!”
(二) 成就经典
“人间佛教”在基本经典横向完成“人成”的基础上,尚应在纵向上完成出离世间的壮举,出世间的经典很多,通过阅藏,我们总结出以下五部作为成就出世法方面的依据经典:1、《地藏菩萨本愿功德经》,是佛陀为圆满自己的孝道到忉利天为母说法,使其母亲启发菩提心、和空性正见,远离恶道成就菩提。所以,《地藏经》又是启发菩提心和正见的经典。在“人间佛教”中应属“离苦”为主。2、《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是释迦佛讲解药师佛十二大愿等,十二药叉大将发愿护持人类善举,在人生之中,属“除障”经典。3、《楞伽经》,其曾是禅宗传来时的印证经典,详示五法、三自性、八识、二种无我,而这些法门,也都是法相宗、唯识学主要研习的对象,尤其是三自性(依他起性、遍计所执性、圆成实性)、以及八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的体、相、用,更是唯识学的本色当行;甚至五法(相、名、妄想、正智、如如),以及二种无我(人无我及法无我),属“印心”经典,也是“人间佛教”应该依据的经典。4、《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是一部提要性经典,相当于是《大般若经》之提要。讲了凡夫、声闻、缘觉和菩萨的成佛途径,属“开智”经典。5、《妙法莲华经》,佛住世时,就有了以“声闻”、“缘觉”为二乘,以“菩萨”为大乘的说法。当大乘思想成为主流时期,《法华经》被菩萨们所倡导,为了令二乘人汇向大乘,佛陀在“法华会”上提出了“开权显实”、“会三归一”的思想,融会三乘为一乘(佛乘)。以“声闻”、“缘觉”二乘为方便(权)说,“二乘”终究要以成佛为最终目标(如“化城喻品”所说),开启了“回小向大”的门径,这是一种崭新的学说思想,也是本经的主旨所在,在佛教思想史上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所以本经被尊为众经之“王”,属“成佛”经典。
于是,五部基本经典为横向连接其他教派和传统理念,构成宗教对话、存异求同的基础;五部成就经典为出世经典,成就境界和品位的。
四、道场应有之特色
“人间佛教”,既然是全球伦理语境下、世界范围内宗教对话突破困境的希望,其道场也应该具备“融合性”、“现代性”、“世界性”的特色,至少与传统佛教道场有所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庄严、朴实、简约的设计风格:人间佛教道场应该“因地制宜”,注重佛殿庄严、主题表达上应该体现各种宗教所具备的内容,比如“人生四要素”;正确的摆设,以及简约、朴实的风格。旨在通过殿堂的肃穆、庄严的摆设,让一般在家居士均能感染法喜,使每个人均能得依佛、法、僧三宝之加持,透过修持而行解并重、福慧圆满。2、注重新式教育与“人间佛教”内容展现:人间佛教道场,应该体现佛教觉世救人的真理,并在现实社会道场中、让“人间佛教”的内容得到展现,从而让世界人民自觉地学习人生知识,开展“人间性”新式教育,与时俱进宣讲“人间佛教”理念。因此,接受国外有志青年前来学习,“走进来”、“传出去”,形成新的弘法方式,以提高民众素质,使人间佛教义理与当代学术思潮紧密结合起来。3、融入世界性的理性担当精神与人文担当精神:当代人间佛教思想及其具体实践应该融入世界性担当的理性精神和人文精神,既体现了一种包容精神,也是宗教界对当代社会危机的深刻认识。人间佛教的继承者们明确主张佛教的入世革新,除了“契理”还必须“契机”,张扬理性的担当精神,并会通科学文化以及人类的社会生态担当精神。这需要传播八大方面开智知识,让人们共同担负起世界性的社会危机责任。4、融入各宗宗风和现代化的理念:佛门各宗在融入“人间佛教”理念的同时,自然而然会融入各宗自家的宗风,从而形成各自的现代化特色。这,也或许是今后佛教中国化的必由之路。5、现代化管理模式:人间佛教道场通常采取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如采用财团法人或社团法人等主体地位,在佛教道场管理中架构了比较完善的现代人事、财产管理制度,使人间佛教道场获得空前的社会公信力。6、生活化与伦理化:现代人间佛教的入世精神既表现为强调佛教徒自身的道德修养与人格锻炼,也表现为劝恶向善的社会教化功能。佛教的生活化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伦理化的过程,通过“佛化祝寿”(如为寿星念诵《药师经》、修《药师忏》、素宴祝寿)、“佛化婚礼”(通过上报四重恩完成婚礼仪式,既增强了爱国主义教育,也增进了亲人、朋友们的感情)等活动,引导社会形成向上、向善的良好风气。7、“人间佛教道场”还应融入现代经济社会特色:为此,天台宗教义中有“呵欲”这一内容,目的是为了消除因“私欲”而障碍修道。这种正面“呵”在现代越来越行不通了,需要转变方式。我们不妨以“积福”来劝导。因为要“积福”,就得为他人、为集体、为社会作奉献,“奉献”即是“布施”,正好对治“贪欲”。同时,“奉献”与“七圣财”和“八方财禄”相关,这方面的正能量的内容正好可以融入“人间佛教”,又可避免“流于世俗化”倾向。
综上所述,人间佛教道场的特色在于其设计理念、新式教育、管理模式以及社会功能的现代化、人文关怀和社会担当上,旨在通过人间佛教的教义和实践,引导人们走向对国际社会的理性担当和更加人文的生活方式,并可形成与现代经济社会特色相融合的发展模式。
五、以慈恩讲寺为例,探索道场模式
慈恩讲寺属于洞窟型寺院,这在天台山也是富有特色的,共有六大洞区,从外部可见者有三门殿、富贵宝殿、大雄宝殿、开智宝殿、燃灯宝殿、极乐宝殿、离欲宝殿、妙生堂、无上宝殿等等九大窟檐式殿堂。
(一)、慈恩洞窟“人间佛教”道场的布置格局:1、“善人洞区”,展现“人间佛教”基本经典,以经变画浮雕为主;展现凡夫“人成”思想,以承霞洞无上宝殿为主殿,是世间法实践之榜样,也是“人成即佛成”、“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的践行者。展现释迦佛讲解《父母恩重难报经》的情景布置浮雕,共分五大板块,展现如何成为善人及“人间佛教”基础经典的浮雕或壁画内容。2、福泽洞区,展现“奉献”“利他”为主题,供奉布施成就的菩萨。在中国,往往尊称布施他人的慈善家为“财神”,四面八方均有慈善家,中国古人通称“八方财神”、“八方财禄”,此洞区以“富贵宝殿”为主殿,其中主位布置:代表有情众生富贵体性的“富贵金刚”即大富虚空藏菩萨,其左右布置财宝菩萨和大随求菩萨,殿内两侧分别布置八方忠敏菩萨(即世俗上称为的八方财神)和八方财禄菩萨,他们都是布施成就的菩萨代表,是古代国际上奉献社会的典型。3、德性洞区,展现“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性”,即最圆满的: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至高状态,以大雄宝殿的主殿,代表品德的至尊状态。4、智慧洞区,展现开发智慧的八大方面和防护流失的八大方面,以开智宝殿为主殿。同时,利用洞区中各分支洞窟,布置中国佛教八宗的发展过程、历史故事和文化内容(如此,将有望成为中国佛教八宗文化的博览馆)。5、长寿洞区,展现人们所向往的“无量寿”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以及倡导净土法门的列代祖师及其理论发展上的贡献,构成以“极乐宝殿”为主殿的后山洞窟群。6、法华洞区,展现天台宗文化以及法华经变浮雕。《法华经》是一乘圆教经典,也被称为“经中之王”,其经变浮雕令人向往,形成主殿:“法华宝殿”。从善人洞区做善男人、善女人,经“人生四要素”“福、德、慧、寿”这一主轴线的熏陶,树立正确的人生三观,深入经藏、开发智慧,到法华洞区入法华圣境圆满三德而成佛,在布局上构成了“人间佛教”“横超三世”的特点,在教理上将“人生四要素”和天台止观有机结合,做到“三根普摄”。
(二)、建筑风格与设置:1、简约、庄严:以金殿、茅屋为特色,来展示佛教的包容心。金殿供佛,庄严道场;茅屋自住,卑下自谦并时刻提醒人们要惜福、积福,不忘初心、不忘世上尚有苦难众生。2、除了洞窟殿堂,寺院还设置了“一大八小”九个教室:便于为世界培养人间佛教弘法人才,将“人间佛教”的宗风、理念、人文担当精神、管理模式、伦理和普摄群机的知识等等与时俱进的现代化发展思路传授予学子,使其成为“人间佛教”的传播人才。
(三)、与其他宗教之联系与交流:慈恩讲寺是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宗教文化工作委员会的所在地,负有与其他宗教沟通、交流的义务和责任。该委员会主任释智渡所著《思维人生根本》一书之目的,是为了让人们进一步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修正自己的人生观,让自己远离痛苦,帮助他人获得幸福快乐,让社会和世界更加和谐、和平、和合而美好。
(四)、人间佛教道场特色之探索:慈恩讲寺的布置格局,是以人生四要素“福、德、慧、寿”为主轴线,加上山门,成为五进主轴;两翼布置“凡夫学佛”与“成佛”而构成“横超三世”的特色布局。也算成了三轴线。要在其它地区未必有山洞,若地面上建筑,不妨作如下布置:1、主轴线上可作如下三进:山门后,福殿、大雄宝殿、藏经楼;在大殿两翼布置“人成”之善人学佛的“报恩殿”与“法华宝殿”或“三圣殿”。2、主轴线上也可作以下三进:山门后,慧殿(以某一开智本尊为主尊,以其眷属为殿内两翼)、大雄宝殿、藏经楼,如此四大名山等常规寺院便于改为“人间佛教”道场;因为,慧殿的主供对象为大悲观音、或大愿地藏、或大智文殊、或大行普贤、或大慈弥勒、或大富虚空藏、或大勇除盖障、或大力大势至,两翼分别为他们的各自八大眷属,或二十诸天即可,尤其是以观音菩萨为主尊的寺院,往往如此。在这样的格局下,主轴两翼可为“报恩殿”和“三圣殿”,在山门殿中可以“布袋弥勒”为福尊,学习他老人家的布施精神。如此,至少可让传统寺院便于转化而走上“人间佛教”的道路。
总之,这样的人间佛教道场,人们学习“人间佛教”依据的“基本经典”和“成就经典”;既结合了传统寺院,又结合了人生三根本或四要素,便于引导信众为社会作贡献,共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和社会主义新天地。即使在海外,只要坚持“依国王法”,即遵守所在国的法律法规和民情风俗,以奉献的精神,为当地社会服务,又让自己“积福、开慧、提升品德”,乃至延年益寿,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何乐而不为呢!能促进当地社会安宁、稳定,乃至走向繁荣;因为百姓知足常乐、积极工作,社会和国家必能安定而繁荣发展,国家有何不欢迎呢?
附:作者简介
释智渡禅师,出生于浙江仙居、1963年3月,现为: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宗教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国际和平国礼艺术家。